Image 1

校友點滴

鄧青雲

鄧青雲校友於1965年畢業,其後赴美留學,發展個人事業,並致力於科學研究工作。今天鄧校友是譽滿全球的科學家。有關他的資料,報章雜誌登刊甚為豐富,謹轉載如下:


OLED之父鄧青雲博士

鄧青雲博士發佈時間:2009-04-14 來源:中國OLED網瀏覽次數: 941
鄧博士在異質結有機太陽能電池方面取得了許多基礎研究成果,他發現了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並在發展OLED顯示技術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得到業界廣泛的承認。 目前,鄧博士是柯達OLED研究團隊的一位領導者,負責OLED及相關技術的高級研發工作。


鄧青雲博士1947年出生於香港,1965年畢業於元朗公立中學,預科轉讀英皇書院,於1970年在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得到化學理學士學位,於1975年在康奈爾大學獲得物理化學博士學位。 此後,他成為位於紐約羅切斯特的柯達研究實驗室的一名研究科學家,並開始了他從事有機半導體材料和電子應用設備開發的職業生涯。


鄧博士在異質結有機太陽能電池方面取得了許多基礎研究成果,他發現了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並在發展OLED顯示技術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得到業界廣泛的承認。 目前,鄧博士是柯達OLED研究團隊的一位領導者,負責OLED及相關技術的高級研發工作。


鄧博士是早在1979年就發現了OLED。 那是1979年的某一天晚上,鄧博士在回家的路上忽然想起有東西忘記在實驗室,於是就返回實驗室。 他發現在黑暗中有一個亮亮的東西,原來是一個作實驗用的有機蓄電池在發光。 由此展開了對OLED的研究。


1987年,鄧青雲和Vanslyke 採用了超薄膜技術,用透明導電膜作陽極,AlQ3作發光層,三共胺作空穴傳輸層,Mg/Ag 合金作負極,製成了雙層有機電致發光顯示器件。


1990 年,Burroughes 等人發現了以共軛高分子的PPV 的發光層的OLED,從此在全世界範圍內掀起了OLED 研究的熱潮。 鄧博士也因此被稱為“OLED之父”。


OLED(有機發光二極體)是一項基於有機薄膜(作為電激發光體)的自有光源顯示屏技術,其能源需求非常低。 與液晶相比,具有眾多的優點。 如超薄-厚度只有1毫米左右;超輕;廣視角;自發光-不需要背景光源;刷新速度快-是液晶的1000倍;高清晰;低能耗;低溫特性優點-零下40度下性能依然良好;製造成本低;可以實現柔性顯示(即屏幕可以捲曲)等,被認為是顯示技術的未來。


OLED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主要領域包括:商業領域如POS機和ATM機,複印機,遊戲機等;通訊領域如手機,移動網絡終端等;計算機領域如PDA,商用和家用計算機等;消費類電子產品如音響設備,數碼相機,便攜式DVD;工業應用領域如儀器儀表等;和交通領域如GPS,飛機儀表等。


鄧博士是柯達研究員,美國物理學會的成員和信息顯示學會的成員。 他獲得柯達傑出發明家的稱號,並獲得過柯達和信息顯示學會、美國化學學會和羅切斯特知識產權法協會的多個獎項。 他在太陽能電池、靜電照相和OLED方面擁有50項美國專利,並發表過60多篇學術論文。 鄧博士還是多個顧問委員會的成員。


鄧博士出生於香港元朗,畢業於元朗公立中學,預科轉讀英皇書院。憑藉個人的天賦和勤奮,取得了目前的成就。 鄧博士已婚,育有一兒一女。 他的太太是紐約羅徹斯特理工學院的教授。 鄧博士個子不高,但是網球打得非常好。 他愛好閱讀。


鄧青雲一個很有潛力的未來諾貝爾獎得主:羅切斯特大學化學工程系鄧青雲教授(Professor, Dr. Ching W. Tang)

Dr. Ching W. Tang appointed the Doris Johns Cherry Professor of Chemical Engineering(鄧青雲博士被聘為羅切斯特大學化學工程系-多莉思.約翰斯.切利基金教授)


Inventor of Next-Generation Display Technology Joins Faculty(下一代顯示器技術發明者加入了教職員隊伍)

“鄧青雲教授(Professor Ching W. Tang), OLED的發明者,被任命為多莉思.約翰斯.切利基金教授。鄧青雲,一個化學工程系和化學系的教授,是有機光發射二極管(OLED)技術之父,現在這個領域是一個值數以百億美元的工業。他最近被任命為羅切斯特大學多莉思.約翰斯.切利基金教授。鄧,一個世界有機電子技術包括數種OLED和太陽能電池板技術的領跑者,是這個新成立的系的首任主任。我們很高興能成功地引進青雲並及時地到我們化學工程系任教”。 系主任陳碩說。 “我們的新替代能源資源和平板顯示器的承諾將會因​​為青雲的加人和領導而保持領先地位。 我們的其它學科分支也將因為他的加人而受益”。


鄧教授是國際知名的OLED技術和有機太陽能電池板的發明者。 他的技術能使新的平板顯示器(電視機)的清晰度從當今最先進的LCD電視機水平進一步極大地提高而耗電卻更少。 除了發明數項OLED技術以外,鄧教授還發明了一系列新技術,比如高效熒光材料、新型彩色動畫技術、OLED顯示器的製造和修飾和高清晰度OLED顯示器的示配技術。 這些都大大地推動了他的OLED技術的商業化。


鄧教授早期的太陽能電池板光電轉換系統的研究也得到廣泛認可,他的技術可能使太陽能電池板吸收太陽光而轉換成電的技術得到很大改進。OLED和太陽能電池板光電轉換系統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一樣,一面是轉換能量成光,而另一面是把太陽光轉換成能量。


鄧青雲教授在授課“鄧青雲是有機電子工業最有成就和受到最高尊敬的發明人,我們非常高興他加入我們的工程學院”。 羅切斯特大學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凱文.帕克說。 “過去幾年,我們化學工程係發展很快,博士生培養計劃前景很好。青雲的加盟是我校工程專業的另一個里程碑,我們從全國首家在光學上有博士培養能力開始到現在的替代能源研究策略將增強我們的能力”。 帕克繼續道。


鄧青雲教授與部分實驗室同事和研究生們在一起鄧教授是美國物理學會會員、信息顯示學會會員,新近又被選為美國工程院院士。 他擁有70多項美國專利,發表70多篇論文,其中有三篇關於太陽能電池和OLED技術的論文被廣泛地引用。 鄧獲得了很多獎項,那些獎包括200年度依士曼.柯達公司( Eastman Kodak Company )頒發的依士曼發明獎(Eastman Innovation Award ),2001年的卡洛瑟獎( Carothers Award ),和2003年度美國化學會頒發的集體發明獎( Team Innovation Award ) ,還有2001年由信息顯示學會頒發的健.拉士曼獎( Jan Rajchman Prize ),2005年的翰伯研究獎( Humboldt Research Award ),2007年由電氣和電子工程研究院頒發的丹尼爾.諾伯獎( Daniel E. Noble Award )。


鄧教授於1970年從加拿大的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化學專業畢業獲學士學位,1975年從康奈爾大學( Cornell University )獲化學博士學位。 他於1975年加人伊士曼.柯達公司研究實驗室任研究科學家,起初他研究太陽能的轉換並成功地開發出第一個有機太陽能電池板。 幾年以後,他又發明了高效的有機光發射二極管(OLED),1981年被提升為高年資研究科學家,1990年被提為資深研究員,1998年被提為高年資資深研究員,2003年被命名為柯達研究實驗室傑出研究員,鄧青雲教授一直領導柯達研究小組從事OLED研究直到2006年離開柯達加盟羅切斯特大學任教授為止。


羅切斯特大學(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的多莉思.約翰斯.切利教授職位成立於2006年,多莉思.約翰斯.切利捐贈了150萬美元作為起始經費。 多莉思.約翰斯.切利於2005年1月17日去逝,她立下遺書康慨地把她的部份房產資金無限地獻給羅切斯特大學(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 鄧青雲於1947年在香港新界元朗(Yuen Long, Hong Kong)出生,是美國物理學家和化學家。 在美國紐約羅切斯特大學 ,他擔任物理與天文學系、化學系、化學工程系教授並從事研究工作。 他還同時擔任該校化學工程系主任,是顯示技術雜誌(Journal of Display Technology )的副總編輯。


2011年2月15日,鄧教授被授予沃爾夫化學獎( Wolf Prize in Chemistry )。 與他一起分享這項獎的還有芝加哥大學( University of Chicago )的斯圖阿特.賴斯教授( Stuart A. Rice )和卡耐基梅隆大學(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的克里斯托弗.馬提加蘇斯基教授( Krzysztof Matyjaszewski )。 沃爾夫獎在頒獎時說:“為合成化​​學科學領域的高深創造性貢獻,為有機材料的特性和理解,為探討有機固態物的本質和它們的能量性質、結構和動力,以及為創造新的製造有機材料的方法-從多聚體到以有機為基礎的獲取太陽能的設備以供我們照明,和概念上的突破和實驗進展以幫助製造有機材料的研究領域作出了突出貢獻”。 高度表揚了這三位科學家對自然科學和人類所作出的傑出貢獻。


專業會員


所獲得的獎項

  • 1994 依士曼.柯達傑出發明者獎(Eastman Kodak Distinguished Inventor, from the Eastman Kodak Company
  • 1999 依士曼.柯達團隊成就獎(Eastman Kodak Team Achievement Award, from the Eastman Kodak Company)
  • 2000 依士曼發明獎(Eastman Innovation Award, from the Eastman Kodak Company)
  • 2001 健.拉士曼獎(Jan Rajchman Prize, from the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Display)
  • 2001 卡洛瑟獎(Carothers Award, from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 2001 美國東北區發明獎(Northeast Regional Innovation Award, from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 2002 羅切斯特法律學會年度發明者獎(Rochester Law Association Inventor of the Year Award, from the Rochester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Association)
  • 2003 團隊發明獎(Team Innovation Award, from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 2003 柯達研究實驗室傑出研究員獎(Distinguished Fellow of the Kodak Research Laboratories, from the Eastman Kodak Company)
  • 2005 翰伯研究獎( Humboldt Research Award , from the Alexander von Humboldt Foundation , Germany)
  • 2006 多莉思.約翰斯.切利教授職位獎(Doris Johns Cherry Professorship, from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 2007 丹尼爾.諾伯獎( Daniel E. Noble Award , from the IEEE
  • 2010 終身成就獎(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from the Hajim School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s,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 2011 沃爾夫化學獎( Wolf Prize in Chemistry , from the Wolf Foundation

榮譽學位


著名論著

  • Tang, CW, Two-layer organic photovoltaic cell,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1986), 48(2), 183-5. DOI: 10.1063/1.96937
  • Tang, CW; VanSlyke, SA,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iode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1987), 51(12), 913-15. DOI: 10.1063/1.98799
  • Tang, CW; VanSlyke, SA; Chen, CH, Electroluminescence of doped organic thin films,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1989), 65(9), 3610-16. DOI: 10.1063/1.343409
  • VanSlyke, SA; Chen, CH; Tang, CW,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with improved stability,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1996), 69(15), 2160-62. DOI: 10.1063/1.117151